”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“,谚语,意思是指对于师长活着的时候以礼侍奉,死后以礼安葬、祭奠。“百善孝为先”,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,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。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、生育后代、推恩及人、忠孝两全、缅怀先祖、精忠报国等,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。
所谓孝道文化,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、敬老尊老的一种文化传统。
在中华民族,孝的观念源远流长,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“孝”字,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,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“孝”的观念。
「奉养」。中华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,即赡养父母。“生则养”,这是孝敬父母的低纲领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,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。
中华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“敬”与“爱”,没有敬和爱,就谈不上孝。孔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”
孔子之意,是指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,关键在于对父母关心、关爱,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真挚的爱。如若没有,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,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。同时,孔子认为,子女履行孝道比较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,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。
「侍疾」。生老病死,乃人之常态。父母总有年老体弱需子女照顾的一天。因此,中华孝道文化把“侍疾”作为重要内容。侍疾就是如果父母生病,要及时诊治,精心照料,给予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。
「善终」。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,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”。
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祭祀,追忆先祖,传承孝道,涵养德行,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,表达报本感恩之情,抒发弘道扬善之志。
殡葬及祭祀活动都是生者与逝者生命接续的过程,是人们从先辈获得如何生活下去之精神与道德原则的中介,是人们获得生命归宿感的基础。无论古今,都有合理性,即使祭祀的表现形式有变,但传承孝道的基本精神不易。
正所谓: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。丧葬文化本就是我们孝道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,历史悠久传承至今,也被我们国人代代相传。缅怀故人、敬畏生命,予生者以坚强。
尽之以孝,祭之以礼。弘扬中华孝道,敬重父母,敬爱长辈。